辛弃疾定居铅山诗词故事(三)

文/仙客来壹

1196年辛弃疾带湖雪楼失火,别墅毁于烣烬,搬迁到铅山县期思瓢泉是最好的选择。隐居瓢泉之前稼轩先生有《水调歌头》词,其中的序:“将迁新居不成,有感戏作。时以病止酒,且遣去歌者。末囗及之”。遣散歌者,就是将雇来的词牌演唱者辞退遣返原藉。宋代的歌妓制度,基本沿袭唐代的歌妓制度。从妓籍来看,歌妓的类别有官妓、家妓、私妓。

家妓是达官显贵、文人士大夫在自己家里蓄养的,仅供私人娱乐、表演吟唱和宴会活动之时,招待宾客所用。家妓除去表演吟唱、劝酒之外,还可能会为文人士大夫们提供其他有偿性的活动,这也是家妓谋生途径之一。
辛弃疾有一首《菩萨蛮》描写家妓的诗词:
淡黄弓样鞋儿小。腰肢只怕风吹倒。蓦地管弦催。一团红雪飞。
曲终娇欲诉。定忆梨园谱。指日按新声。主人朝玉京。
还有一首《西江月•题可卿影像》
人道偏宜歌舞,天教只入丹青。喧天画鼓要他听。把著花枝不应。
何处娇魂瘦影,向来软语柔情。有时醉里唤卿卿。却被傍人笑问。
辛弃疾诗词中,描写歌妓的诗词,留成下来的不是很多,与苏轼相比是小巫见大巫。苏轼的词作中大概有一百八十多首涉及到歌妓,基本上是词作总数的多一半。这两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豪华派诗人,都雇佣家妓说明这个是宋代的社会习俗。
辛弃疾与歌妓的情谊,有一首《鹊桥仙 • 送粉卿行》最是感动人:
轿儿排了,担儿装了,杜宇一声催起。从今一步一回头,怎睚得、一千馀里。
旧时行处,旧时歌处,空有燕泥香坠。莫嫌白发不思量,也须有、思量去里。
这里的思量其实就是:想念,记挂和顾虑。“莫嫌白发不思量”,就是希望粉卿这个歌伎不要误会。今日辞退你是因为带湖火灾后,经济很拮据,已经养不起歌伎了。
辛弃疾在《水调歌头》词中:“莫问家徒四壁,往日置锥无。借车载家具,家具少於车”。火灾与水灾的区别是:火烧为烣烬,水浸物还在。所以,稼轩先生形容他搬家到铅山的时候,连一根针也没有了。借来的车子装运家具,家具比车还少。可见辛弃疾此时拮据,辞退歌者乃是无奈之举。
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